恩科雨露教学研究专版(四) | 论“教会”和“学会”的本质区别
教会会一时·学会会一生
论“教会”和“学会”的本质区别
□姚柯炜 温校长
教学改革的洪流浩浩荡荡,势在必行,势不可挡。21世纪的前二十年,基础教育改革紧锣密鼓,如火如荼。2001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版)颁发,把基础教育教学目标从“双基”引向“三维”,2011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正式版出台,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做出了全面的阐释和必要的肯定。然而,三维目标面对快速发展的时代对于教育改革的迫切需求还是显得捉襟见肘,不能与时俱进。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发布。2016年年底,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新课程标准修订稿在全国征求意见,2021年1月和2022年5月,教育部先后发布了高中阶段和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标志着基础教育全面进入聚焦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核心素养时代。历经二十多年的不懈探索,终于确立了基础教育改革的总目标和新方向。
“教会”和“学会”是教学中常见的两种学习状态。进入核心素养时代,我们非常有必要探讨“教会”和“学会”的本质区别。完全依赖老师讲解传授,学生听讲记忆完成知识传递的教学,是一种“教会”学生的教学模式。在老师启发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合作交流,反馈练习,从而掌握学习的基本内容和方法,这种学习模式可以概括为学生“学会”的教学模式。“教会”和“学会”,一字之差,看似都达到了学生“会”的目的,但深究起来,这两种“会”却存在着本质的差异。
教学的指导思想不同
教会和学会是完全不同的教学理念下的两种教学模式。把学生教会体现了教学认识论的“以教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思想,教学模式表现为“填鸭式”、“灌输式”教学居多。教师反反复复地讲,不厌其烦地教,学生课上是接受知识的机器,课下是题海战术的“斗士”,完全靠死记硬背获取知识。有限的教学成绩来自于老师苦教,学生苦学。而学生学会的教学是以生为本,“以学为中心”的新课改教学思想,课堂教学是生成性、建构性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启发者、引领者,学生通过参与式、体验式学习,主动获取知识,达到了真正学会、学透的境界。
教学的主体不同
教学的目标不同
学习的过程不同
学习的效果不同
教会和学会的本质差异,告诉我们什么呢?教会会一时,学会会一生。教会学生只能徘徊在“双基”时代,显然跟不上新课程改革的步伐,也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化建设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只有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基本方法和能力,才能为终身学习,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提供最坚实的保障,才能为未来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合格的接班人奠定扎实的基础。这才是当前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从双基到三维,再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初衷和根本目的。因此,在日益深化的教学改革洪流中,课堂教学必须尽快由老师的“教会”转向学生的“学会”。只有尽快由老师的“教会”转向学生的“学会”,才能跟上课程改革的步伐,才能真正践行支架教学,才能真正落实核心素养。
要实现由老师的“教会”转向学生的“学会”这一质的转变。一要形成“学会”的氛围。集团教研院、各学校、各教学单位要全面、彻底落实支架教学课堂,各单位一把手是支架教学课堂落实的第一责任人,真正将支架教学课堂持续不断的落实下来,三年、五年、十年持之以恒的抓支架教学课堂的落地,落实了支架教学,就落实了“学会”的条件、土壤和氛围,要落实“教、学、评”一致性,优化教学评价方法手段,真正发挥教学评价在教学中的指导作用,要加强宣传引导,让每位教师都真正理解“教会”的危害,“学会”的好处。二要培养会教的老师。教师必须首先转变教学观念。放弃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思想,确立以生为本,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思想,从新定位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位置关系,让课堂发生“静悄悄的革命”,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课堂主要时间用在学生的学习上,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要坚持做到能让学生观察的要让学生观察;能让学生思考的要让学生思考;能让学生表述的要让学生表述;能让学生动手的要让学生动手;能让学生总结的要让学生自己推导出结论。三要培养会学的学生。学生必须转变学习方式。教学是师生双边互动的过程,老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固然重要,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必须随之转变。这就需要老师在进行自身转变的同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新的、好的学习习惯,改变原有的等老师喂,靠老师讲等被动的、消极的学习状态,以积极的心态参与课堂学习,主动思考,勤于探究,善于合作,真正确立起学习主人的地位。